您好,欢迎来到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园地 >> 论文选载
《红楼梦》选修教学研究的初步探索(市课题论文一等奖)
【文章来源:肥东一中】 【发布人:李明艳】 【发布时间:2016-09-29 09:07:26】 【点击率:5501】

 

一、对课题的价值意义思索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学成就的最高古典小说,是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至于以一部作品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这在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对语言这种工具的使用能力。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名著存在的价值,即使学生扩大视野,充实心灵,丰富精神,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这正是语文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作为一本巨著,其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开设《红楼梦》选修课,也必然能丰富中学阶段语文的教育功能;对《红楼梦》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运用,也将解放师生思想,活化课堂,真正让学习过程变成研读文本、品味人生、净化灵魂、弘扬人性的生命历程。

《红楼梦》选修教学研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学校语文课程资源,无外乎课本教材,师生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而《红楼梦》选修教学,长篇名著情节的曲折性会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喜爱,主题思想的丰富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红楼梦》选修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一本名著进行课程资源选择和整合,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眼光和勇气,能够促使教师主动提高相关的专业水平。同样,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学生也将受益。因为读整部书的过程,也是对各种文体知识(诗词曲赋等)进行研讨的过程,也是文体阅读训练的过程。特别是《红楼梦》中浓厚的文学积淀和文化底蕴,必将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打牢学生的人生根基,成为学生攀登人生高峰的无可替代的文化底座和生命阶梯。

二、对课题目前研究情况的分析

但在国内从总体上看,由于种种原因,选修课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将《红楼梦》作为选修课进行研究和教学,涉足者更是寥寥,原因主要有四点。

从应考层面看,涉及《红楼梦》的考题极少甚至没有。人教版教材中初中阶段的只有九年级上册教材涉及到一篇《香菱学诗》,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没有涉及《红楼梦》。并且初中阅读以获取信息为主,学生只注重对名著的故事梗概,篇目章回、文学常识等进行积累,而忽略了对文本精华部分的咀嚼吸收,更谈不上在写作等层面运用。安徽省的高中虽然自2006年就进行了新课改,名著导读、选修课等应运而生,但由于高考没有对《红楼梦》方面提出明确的考查,故基本上等于虚设。

从教师角度看,多数语文教师认识不足。多数语文教师认识不到《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所以在涉及《林黛玉进贾府》等名著篇章或导读版块时,往往只局限于一篇中的相关技巧能力训练。其次,部分教师也缺少自主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只好望“文”兴叹,置学生的兴趣和渴望于不顾。

从学生角度看,缺乏阅读的能力与热情。多数学生对《红楼梦》颇感兴趣,但对书中的文言诗词感到困难,记不住复杂的人物关系,不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等,因此《红楼梦》甚至被网友评为“死活读不下不的十大名著”之首。其次在电视网络等快餐文化的侵袭下,部分学生认为与其费心费力读书,不如直接轻松愉快看影视作品;更有一些同学认为高考没有题目直接涉及,故不愿做所谓的“无用功”。

从研究结果来看,推广经典的教学方法不多。尽管有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早就提出相关概念,如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进行了将四大名著引入课堂的成功尝试;邓彤老师做了《红楼梦》导读系列研究。新课改后,教育部更是将《红楼梦》等名著以导读、选修的形式推入到中学教学中,可惜这些做法的初衷和达到的教学效果往往只是局限于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提升,而关于这本书针对中学生的课程资源整合并不多见,对于课堂内容的确定不明确,更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因此,出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一方面,当今红学大家灿若明珠,红学期刊林林总总,甚至波及海外,影响到全世界;另一方面,《红楼梦》阅读适合中学生的相关教学资源却屈指可数,适合中学生阅读方法更是急需探索。

肥东一中地处肥东县城,属于城镇中学,尽管选修课的积极作用已是众人皆知,但选修课的开设在学校还是遇到诸多的困难。一、功利性。毋庸置疑,高考依然还是高中教学的总指挥棒,学习的内容是否符合高考的需要依然还是学生和学生家长衡量的重要标准。另外,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往往也不敢放手开设选修课。我校目前开设的语文选修科为《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很明显还是为高考服务的,就笔者关注的情况来看,在三县乃至合肥市区的绝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开设基本上都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尴尬。

二、人力物力的缺乏。选修课形式灵活,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撑。选修课的宽度和广度要求教师要有相应的深度,但目前我校高中教师基本都是本科出生,很少有在某一方面系统精深的研究,而且目前的高中教学任务极其繁重,教师很少有自我学习提高的时间和机会。对教材的处理研究尚且不暇,那么对于选修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课后指导追踪等皆无从谈起。其次选修课内容丰富,还需要大量的物力支撑。选修课的开设要求学生能占有大量的资源,如需要大量图书、报刊杂志,需要阅览室、电脑室等学习场所,这一点也制约了选修课在我校的大面积开展。

尽管存在着种种困难,但选修课的出现还是给我们一线老师很多的激励,尤其是对教师自主操作的鼓励、自我价值的实现。虽然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阅读面较窄,完整的读完四大名著的没有几个,但是我们也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帮助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为他们开启了学习生活里的另一扇神奇美丽的天地。

三、对课题的初步探索以及收获

以教授高一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契机,激发学生对于名著《红楼梦》的浓厚兴趣,我们开展了《红楼梦》选修教学研究的有益尝试与探索。我们曾尝试让三个班的学生人手买一本《红楼梦》,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师生共品《红楼梦》,逐章逐节赏读:梳理情节、探索结构、认识人物、品味语言、赏析词曲……同时,学生每周写读书笔记和心得,赏析学生佳作,分享阅读心得,这样一直坚持到了高三。在此过程,我们的收获也非常明显。

一、教师积累了大量课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红楼梦品读》校本教材,并在学校引发使用,广受学生的好评,而且在合肥市高中新课程优秀校本教材征集评选中,谢发茹老师编写的《红楼梦品读》荣获二等奖。

二、做了有益的教法初步探索,摸索出长篇巨著的可行教法。

(一)原著章节印证,课堂内外勾连。在赏析王熙凤的服饰特点时,学生们对凤姐“彩绣辉煌”的服饰描写产生了争论:到底是高雅时髦,还是庸俗浮夸?授课者援引了“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的相关内容:“贾母见薛宝钗的屋子‘雪洞一般’‘衾褥也十分朴素’,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从这一点看来,学生明白这一打扮其实符合贾母的审美,衣服是一个女人无声的语言,贾母喜欢鲜艳,富丽的装饰,来展示是一种身份和活力,不能说凤姐是有意为之,但凤姐这样的审美爱好至少和贾母是十分投缘的,表明凤姐确实是老祖宗“一向晨昏起居,阿凤于太君处承欢应候一刻不可少之人”。有此一悟,学生不禁纷纷感慨原著人物叙写之妙。

再如,在赏析凤姐的外貌描写时,为理解凤姐的“三角眼”、“吊梢眉”二词,授课者援引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一个手下顶风作案,王熙凤立刻进行严厉惩处:“手下人见说,又见凤姐眉(立), 知是恼了,不敢怠慢”,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学生在讨论中不仅体会到了《红楼梦》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也对原著产生了追根溯源,一探究竟的兴趣。

(二)人物比较,见微知著。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执教者引导学生在全文中找出有关王熙凤、贾宝玉对待林黛玉的言行举止,比较其中的异同,领略人物个性。在同学们认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老师适时地予以提示,“称呼有何不同?如何赠送礼物?神态如何变化?”在教师的循序渐进巧妙点拨下,学生寻幽探微地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听音识人,察色辨人”。经过比较深入地剖析,进而认识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王熙凤察言观色、八面玲珑,贾宝玉真率真诚、胆大叛逆。

(三)章节比较,适度延伸。在教授完《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执教者给学生分发《刘姥姥一进贾府》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比较同样是首次进入贾府,林黛玉、刘姥姥二者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异同,并探究其中的缘由。学生一方面把握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也对课文内所讲授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验证和延伸,同时也明白了作者安排此二人相继出现的别具匠心,进一步感受了整本书的在叙事结构方面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同课异构,撞出精彩。同样教授《林黛玉进贾府》,同样赏析王熙凤和贾宝玉二者形象,一位老师选择二者在文中对待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在比较中领略人物个性,扣住了人物的身份、个性。另一位老师则选择了从人物出场:先声、亮相、绘形、表演的程序对二者进行比较,把握住了小说阅读的精髓。

四、学生的收获。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的学生每个人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读书笔记心得,学习到了小说鉴赏人物的方法,赏析了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而且,在每次的期中、期末的考试检测中,学生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这样,学生兴趣日渐浓厚,热情日益高涨,每周五的选修课成了他们一周最期待的课,他们也成了同年级其他班学生羡慕的对象。

四、对课题的开展的反思和设想

由于种种原因,这门“选修课”还只是教师的自主选择处理,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还是小范围的“必修”,导致一些问题出现。

对老师“一刀切”、强制性的要求心有抵触。生一:当今天下没有皇帝,没有“我喜欢什么,你们就要做什么”的思想,作为老师,更不能拥有。

对《红楼梦》主旨的不理解,导致兴趣不强。生二:说实话,我不喜欢看《红楼梦》,我认为读它是在浪费时间。或许我们都应该明白,语文不等于看名著,更不可能等于看《红楼梦》,要我评价它,我实在找不出积极的思想。宝玉一个青年却一事无成,没有追求,沉溺于荣华富贵,迷醉于温柔脂粉。我不明白,我读该书的目的就是学习这样的思想吗?与其那样,我何不读一些更能催人奋进,更能激起心中那些豪情壮志的那些书呢?我不敢说我有多么的刚硬,但是至少我讨厌贾家公子的那种柔软,为了一个女子神魂颠倒,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吗?我从未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国历史上因为女子而亡国的一些亡国之君,如周幽王、唐明皇都可以用“爱情”来作为他们的借口了。

认为读《红楼梦》浪费时间,于高考无大用。生三:高考是高中生的目标,虽然读《红楼梦》可以陶冶情操,但这不适合高考,考卷上那由阿拉伯数字简单组合成的“150”才是学生永恒的追求。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如果过分的欣赏路边的美丽的风景,那我们必然不可能率先冲到终点,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因此,在和学校的沟通以及和同事的商讨后下,初步做了以下反思和改进。

一、在形式上落实“选修”。初步设想在高二每周三下午开设两节真正的选修课:学生实行走班,凭借兴趣选择。

二、对《红楼梦》作品内的课程资源的提取和整合。《红楼梦》中不仅有宝黛的爱情,也有焦大等人所传递的“人情”,亦有贾雨村为代表所表现的“官情”以及社会风情等等,更有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画意诗情……这些都是适合中学生的上课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基础语文素养。因此初步拟定一系列上课专题:人物传记、诗词赏析、情节结构、语言艺术、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化等,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非但不矛盾,反而是一个水涨船高、相辅相成的过程。

三、探索《红楼梦》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方法。选修课设置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必须体现对必修课的补充、深入和拓展,故选修课的教学应当连点成线,织线成面,组面成体,强调课堂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所以适宜整合专题,开展活动。但是在一节课内呈现,必然有以下矛盾:选修内容多与教学时间紧的矛盾;选修内容难度大与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矛盾;选修课程学生自学与老师课堂教学的矛盾。在实际教学、逐步的探索总结中,我们明白:选修课首先还是语文课,一堂课最主要的还是以文本为主,分析咀嚼文本是最主要的。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不可一味求新,不可喧宾夺主:学生有收获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课堂。故拟作以下尝试:原著章节印证、课堂内外勾连,人物比较、见微知著,章节比较、适度延伸,同课异构,研讨脂评,影视资料验证补充,专家讲座引领提升……以文本为主,以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为主,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争取让每一堂后学生都有收获。

我们不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够爱上《红楼梦》,不期望他们能读出多少新意,只是期望他们能通过我们的初步的探索,爱上阅读,爱上经典,学会在课本之外也能自觉地扩大视野,充实心灵,丰富精神。我想,这也和选修课教学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