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园地 >> 论文选载
解剖自我 审视人性
【文章来源:肥东一中】 【发布人:李明艳】 【发布时间:2016-09-29 09:32:30】 【点击率:5204】

解剖自我  审视人性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肥东一中  王巧云

教材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鉴赏有如下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且,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随想录》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写得沉重、真诚、深刻。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他一字一句地忏悔,像沉浸在噩梦的恐怖中一样,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去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十多年前的这场民族劫难,以毫无功利的良心带着我们穿越了心灵的荒芜,从而真真正正地认识到人的生命的意义、人性的意义和人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意义。

学情分析:

相比之下当今社会人性的滑坡:扶不起的老人,抱不起的“小悦悦”,有毒的事物,有害的药物。太多太多丧失良心的事情,让我们认识到真诚、反思和忏悔的重要性。正基于此,让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学生从《小狗包弟》中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真诚、和谐是多么地重要。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能够自主读懂文意,大致把握文章情感,但对散文阅读的方法还不是很明确,对于散文阅读中的形象鉴赏能力,语言分析能力以及文章的深层意蕴的探究能力等需要教师的引导强化。因此本课教学试图以此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散文的解读赏析能力。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分析理解巴金深刻的思想

把握散文的结构,品味文章真挚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并探究其原因

感悟作者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用作品中的思想关注社会人生、认识自我。

    教学方法: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法,能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疑难;点拨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拓思维,引导学生达到思想的深度和高度。

教学准备:

A、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我选择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补充内容,更直观、更充分地展示教学内容。

B、课前预习要求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标出难解词句和感受最深的词句;

2)划分四个学习小组,第一组,以“我所知道的文革”为题,收集材料,并整理成文意连贯的话。(可以向自己的长辈咨询,或利用课外阅读及利用校园网资源去了解认识)第二、三、四组,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分别完成“文章描写了一只怎样的小狗”、“文章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和“文章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三个问题。

这样的课前预习有三个针对性:一是初步疏通文意,做到心中有“本”,也有利于长课短教;二是由于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感受,这样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影响,阻碍了与书本间的情感交流,因而布置第二项预习作业;三是初步划定学习小组,为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享受合作成功而带来的喜悦感,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促成更快、更好地资料搜集与整合工作。

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我的设计为:一叶一菩提,一片树叶里,蕴含着深奥的道理;一花一世界,一朵花里,包含着世间万象。小角度揭示大问题,小事物展示大精神。一只小狗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

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图有:比兴入题,直接点出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特点,快速进入文本。

二、文本探究

   这个环节以下面这五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走进文本:

1、文章描写了一只________________的小狗。

寻找文中关于小狗包弟的内容,说说你看见了一只什么样的小狗

本文写小狗的遭遇很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易于学生对课文语言形成最初的感受。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内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小狗的聪明伶俐、可爱忠诚和让人怜惜。为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作铺垫。

2从小狗“包弟”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作者已把“包弟”作为家中的一份子来看了,叙写包弟事时是充满感情的。请同学自由朗读,找出文中作者感情流淌的词语或句子。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欢乐    忧虑  轻松    沉重

阅读不能仅停留在了解故事的表层,还要关注这故事中蕴含的情感。这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赏读文本,体会情感,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进而理清行文的脉络。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3、我们能否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一只小狗?

明确:“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这个问题是教会学生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解读散文,把握文章主旨,关键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也就是散文的“神”。

二、三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散文虽形式上自由灵活,但感情上有极强的概括性和凝聚点的,进而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目前语文教学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总希望不必进行扎实艰苦的知识教学,就能使学生很快具有某种“能力”。于是,语法修辞教学、词语句子教学等被看作“琐碎”,“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认认真真地培养语文能力”的“旧观念”被完全抛弃,都在赶“乐学”的时髦,而“苦学”遭人鄙弃。可是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借助知识的积累,如果说能力是“大厦”,那么知识就是“地基”,只有打下牢固的“地基”,才能建造起雄伟的“高楼”。积累知识才是形成能力的正道。

4、作者对包弟的“歉意”具体体现在哪?

请一位学生读文章第101112段,品读文中表现作者“歉意”的语句。(刚刚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很流畅但感情不足,没有读出那种深深的自责之情)

 

教好散文还得以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品味散文文质兼美的语言。朱光潜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中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品的情趣、气势或神韵。”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才能品味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5、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

文章刻画了一位_______________ 的老人。

作者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读者在品文的同时也是在品人。这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同学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走进文本。让学生感受作者是一位充满爱心的、矛盾的、自责的、忏悔的老人。(绝情的、自私的)

文本探究,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把目光回归课本,让学生贴近文本,品读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旨晓情,在经历探究、认知、感悟、熏陶后,对文本进行升华式的阅读。将课堂交给学生,把阅读还给学生,因为一切的阅读体验都来自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课堂教学的一切包括对话在内的活动都应基于文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语言的积累、揣摩、感悟、品味和鉴赏,宁可“细而究之”,不可“大而化之”。学会品读与鉴赏语言,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可以真正实现“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

三、主旨探究

这个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认识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思想:

1、有同学说文章刻画了一位自私的老人,我们该怎么看待作者的行为?包弟的死到底谁来负责?

找出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话,并结合自己课外阅读材料,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社会?

文章揭示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社会。

作品中的文革印象,及屏幕展示:文革图片和文字信息

明确:文革时期、疯狂残忍、是非颠倒、人性丧失、黑暗混乱、说谎成风的社会。

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立足文本,拓展延伸,联系社会环境,深化对文本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

一条小狗在文革时期有可能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主人家,有可能因为是条日本狗而且旧主人是瑞典人而让主人戴上“里通外国”的帽子,从而有被抄家,丧失性命的危险。这可见文革是多么的荒唐。

“十年文革”又被称为“十年浩劫”,在这十年动乱中,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在这十年动乱中,巴金爱妻萧珊被折磨至死,看到许多同志、战友相继遭到迫害,他也是个受害者。

2、屏幕补充展示巴金在《随想录》中的话,请学生朗读: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不然,怎么随便一纸‘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

“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

“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的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

“我吃够了谎言的苦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

“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

“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

这个环节的设置,帮助学生对巴金思想作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为下面的思考作铺垫。

3 、“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小狗包弟的遭遇及巴金的言行引起我们怎样的思考?从巴金的言行中我们还能够获得哪些认识?

 文章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一只小狗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荒唐混乱的社会。

一只小狗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文革中人性的扭曲、丧失。

一只小狗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巴金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一只小狗的遭遇包含巴金委曲求全的屈辱。

一只小狗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让我们看到了巴金自我反省的度量。

一只小狗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了巴金近十年的忏悔

一只小狗的遭遇巴金这位作家的良心。

小角度揭示大问题:尊重生命,审视人性。

小事物展示大境界:解剖自我,反思历史。

一只小狗的命运,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的特点,进而呼唤人性,尊重生命。

一位作家的行为,真实地表现了“忏悔”对人灵魂的救赎,进而解剖自我,反思历史。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启悟人生,感受文章思想的沉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味是散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究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出于文本、归于文本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学生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能力的培养是主体;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阅读与感悟是主要途径;求同存异,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是目的。

四、深入感知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巴金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时光荏苒,光阴不居。巴金先生已驾鹤西归了。虽然他走了,但他的精神却仍旧如烛如灯般地照耀着千百万个中国读者心灵。

巴金先生我想对你说:

翻看您1300万字的厚重的作品,您讲真话心系祖国;追忆您穿越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您乘激流壮志抛家;想起您对热情忧患和良知的追求,您似灯火照亮黑夜。我总感觉您音容宛在,气息尚存。

这一环节设置在于既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巴金先生的心灵世界,让我们感受巴金先生对我们心灵的烛照。语文教学的终极意义只能是精神性的东西,给学生的人生打下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精神的底子。钱理群教授说过:“人在年轻时代有这样的精神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付,坚守住基本的精神路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

五、课堂小结

在文革中,作者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包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人格尊严,作者屡遭迫害。但作者没有声讨,没有控诉,却对自己对待小狗的行为产生发自肺腑的谴责。作者谴责自己的懦弱,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忏悔和反省。

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用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份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纪念一个真正巨人的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六、作业布置

课堂时间有限,要达到思想净化,人格提升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长期内修的过程,课堂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要将课内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布置以下作业:

阅读巴金的《随想录》,进一步领会巴金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好的作业应该是分层次的作业,所以我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第二个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探讨“反思”“忏悔”的必要性。(可从个人、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谈 )

 

这一环节,对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分析研究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提升作用,与此同时,也扩大学生阅读量,有助于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与人格。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板书应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狗包弟

          可爱忠诚 →尊重生命  审视人性

          自责忏悔解剖自我  反思历史

              以小    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