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园地 >> 论文选载
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题的反思
【文章来源:肥东一中】 【发布人:李明艳】 【发布时间:2016-09-29 09:47:09】 【点击率:5253】

肥东第一中学语文学科部   汪龙存

 

 

回顾已经考过的高考试卷,阅读理解试题所占的分值除了作文之外,应该算重头戏了。考生阅读理解题得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考生的语文成绩,有时甚至造成和重点大学擦肩而过的遗憾,那么考生阅读理解题得分高是否意味着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就高呢?反之,说明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低呢?

我们从已经考取重点大学的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中,各抽取了20名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语文知识掌握较好的不到5人,80%的学生说做阅读理解题只凭感觉,学不学语文无所谓,再从高校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来看,简单的应用文不会写,错别字现象严重,语句表达不通顺,用词不恰当,大四学生实习以后连实习总结报告也不会写,毕业论文更是病句连连,更谈不上有创新。

高考试题中暴露的问题颇多,笔者想重点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给200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评析这样说:注重对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的考查,既符合汉语文阅读规律,也符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这样的抽象评析,让人产生很多疑问:1、筛选、整合的是什么内容的信息?2、汉语文阅读规律是什么? 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

首先,我们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题面来看,我仔细浏览了90年到2005年近十五年的高考试题,90年代初,现代文的选文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的内容,题型设计主观性较强,考生答题,有充分展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空间,更有发表自己主观见解的机会,考生答题,分明是言语智慧和言语才能的再现,90年代后期至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呼声高涨,全球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膨胀,折射到高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必考一篇科普文章外加内容怪怪的杂感式散文一篇,好像这样做就是科学普及,殊不知,有些科普文章连出题人也未免能全读懂,杂感类文章设计的试题连大作家也答不上来,况且参加高考的学生并非个个都是科普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对自然科学不敏感的学生,这些试题无疑是天书,硬逼着每一个学生都去面对这样题材的文章,苦思瞑想也看不懂,最后只能瞎蒙,这样的普及考试公平吗?恐怕缺乏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即使是科学爱好者,这些以标准化形式出现的试题,答题一个字母了事,学生能锻炼整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吗?标准化试题只考题面,测试的是信息本身,考查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只局限在对标准化试题的题意的理解上,与试题本身要达到的考查目的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在思维模式考查上,只允许求同思维,一个标准答案,不允许求异思维、创新开拓。语文测试不仅要注重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更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信息、创造信息,如何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改造,实现信息的外在利用价值,笔者认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从选文上应该追求大众化,普遍性,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心理机制,适合中学生的阅读口味和阅读水平,既不能拔高,也不能偏离,才能达到阅读所产生的预期效果。题型应追求多面性,有利于考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动和运用。

其次,汉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准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阅读过程正是检验学生语言文字掌握的最好途径,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才能读懂文章,体会文章中的谴词造句,深入思考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汉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注重接受信息而已,学生阅读文章,是信息的传递,但它并不排斥语言,相反,它需要语言功能的最大发挥,现代信息传播方式,除图像、数据、公式、程序外,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言语传播方式最丰富、最灵活、最充分,也是受众最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任何信息资料,必须用语文对此作出阐释、说明、补充,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所使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扩大学生搜集和整理接纳信息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应该遵循这样的汉语文阅读规律:感知语言信息(大脑输入语料)→领悟、理解信息(当然需要能看懂信息)→消化信息传输新信息,这样的刺激反应过程(SR),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测试才是理想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因为学生做阅读理解的过程,正是实施言语实践的过程,作为言语主体的学生来说,自身的言语积累层次,身心发育的心理机制,有限的阅历,都会影响和制约学生的阅读实践效果,只有提供符合学生阅读实际的阅读语料,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反应得以完成,竟而挖掘出学生阅读实践的最大价值,最终实现对阅读语料的“加工→过滤→吸收”,直致产生影响言语主体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想效果。

另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很多老师靠大量做题目——“题海战术”来对付,好像这就是阅读教学训练,其实,阅读教学的理念应该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方法,从文章的思路、结构到语言,文章的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暗示文章的体裁,重点应落在文章的载体——语言,透过静态的语言现象分析,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动态的言语技能。练就炉火纯青的言语表达能力,这样阅读教学的效果和目标就实现了。

综观上述分析,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来反思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契机。笔者呼吁: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在选文上应该精挑细选,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值得考虑,充分发挥考试的价值。同时,考题的样式,应该主观化、多样化,具有开放性,提倡个性化阅读,有利于不同个性人才的选拔,这样的考试才公平、合理一些。

高考毕竟不同于其它的等级考试,甄别功能强,如果因为考题的不合理设置而影响质量,岂不是埋没了众多的“千里马”,我们呼唤有睿智的“伯乐”,但“伯乐”们可得千万慎重啊!爱惜人才,发现人才,你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哪!

(此文发表在《学语文》2005年第三期,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2004级语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