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园地 >> 论文选载
高处不胜“愁”
【文章来源:肥东一中】 【发布人:李明艳】 【发布时间:2016-09-29 09:54:14】 【点击率:6530】

——赏《登岳阳楼》析“登高”诗

                                                                                 肥东一中   王巧云

教学设计构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因此,依据选修课本设定的本单元教学目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二是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我获得了这些认识:选修课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灵活多变,但防止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因此我想以鉴赏《登岳阳楼》为例,由这个点延及到“登高”类诗这个面,通过“举三反一”到“温故知新”再到“举一反三”,来理解“登高”类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愁”情。因此,我的教学目标:三是理解“登高”类诗歌所抒发的“愁”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理解“登高”类诗歌所抒发的“愁”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理解“登高”类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登岳阳楼》诗歌中景和情,我以之前学过的三首诗为例,请学生回忆三首诗分别抒发怎样的情感;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谈这三首诗的相同点。这样“举三反一”到“温故知新”,了解“登高”类诗中的相同点:借景抒情,意境苍茫辽阔,情感慷慨悲壮。由这条线牵出《登岳阳楼》这个点。

一、导入新课

我们之前学过“登高”类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杜甫的《登高》。请学生回忆这三首诗分别抒发怎样的情感;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谈这三首诗的相同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明确:借景抒情,意境苍茫辽阔,情感慷慨悲壮

课件展示:《登幽州台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高》三首诗。

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仅仅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迁流,仕途坎坷,人生苦辛,家国忧患……一齐涌上心头,可谓“高处不胜愁”,愁绪奔赴笔下,遂而成就了名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杜甫的《登岳阳楼》,实为个中翘楚。

二、赏读《登岳阳楼》

教学设想:通过“三读”来赏析《登岳阳楼》,一读涵咏诗味,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二读把握诗情,理解诗人“涕泗流”的原因和体现的悲愁;三读品味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所见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景的联系,进一步体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理解了情景相生的关系。这样“举一反三”,从《登岳阳楼》诗歌赏析的这个点,延展出“登高”类诗这个面。

(一)一读涵咏诗味

1、请学生朗读,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二)二读把握诗情

1、你认为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是?

明确:“涕泗流”。

2、“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在什么情况下来登岳阳楼的?诗人遭遇怎样的境遇竟会涕泗横流呢?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诗人“涕泗流”的原因?

课件展示诗歌背景知识:杜甫(712770),字子美。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到四川定居成都。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768年携眷乘舟出峡,暮冬流寓岳州(登岳阳楼)。此时杜甫57岁,右臂偏枯,右耳已聋,又身患肺病,因兵乱漂流至此。

明确:1、)体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中的悲愁

年老多病、孤苦凄凉、战乱未平、国家艰危、人民疾苦(忧国忧民)

2、)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孤苦凄凉、老病缠身的凄苦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三、)三读品味诗境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杜甫看到的洞庭湖是怎样的,竟让自己生发孤苦沉郁的悲痛呢?

明确:译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水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表现洞庭湖水的恢弘壮丽和磅礴气势。

2、这两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具有怎样的表现效果?

明确:“坼”和“浮”。“坼”分裂的意思,广嘉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洞庭湖一下子断裂为二,“坼”字写出了洞庭湖水的磅礴气势;“浮”字将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洞庭湖水上面,缓缓行进的景象表现出来,这又是何等的恢弘壮丽!

3、恢弘壮丽具有磅礴气势的洞庭湖水如何会引发诗人孤苦沉郁的悲痛呢?我们来一起走进“登高”类诗歌进一步了解“高处不胜愁”。

三、理解“登高”意象

教学设想:理解“登高”意象。再举以前学过的李煜的《相见欢》和范仲淹的《苏幕遮》为例,看诗中的景和情,让学生与前面的几首诗比较:意象、意境不同,情感、情怀有别

     请学生谈对李煜的《相见欢》和范仲淹的《苏幕遮》两首词情感的理解,并注意其中的景和情与前面的《登幽州台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高》和《登岳阳楼》四首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情怀有何不同。

课件展示:李煜的《相见欢》和范仲淹的《苏幕遮》两首词。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教师归纳补充:

1、“登高”的词典解释义是:登上高处。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阮籍《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课件展示:       

自然永恒   天高地迥

登高博见:                           对比

                  人生短暂   孤单渺小 

“登高者处自卑”,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登高”是:节日风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陶渊明《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登高远望:    离异思恋

                   羁旅思乡

四、课堂小结: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地域的空间是诗人、文人、有志之士的精神空间,襟怀空间和生命质量实现的空间;精神要崇高,襟怀要宽广,要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尽可能实现人生业绩的最大化,最优化。

再集体朗诵《登岳阳楼》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反思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完课后,我才知道在“躬行”之时还是存在着诸多不易的。

其一,“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登高”意象所包含的诗歌情感十分丰富,但考虑一节课内把所有相关的情感都包含进来较难,必须有所取舍,所以选取当中出现最多的“愁”情来分析,以此为课堂处理的主线,并且能帮助赏析《登岳阳楼》。

其二,“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课堂上我想着要完成教学目标,处理好重难点,因而只注意问题的衔接、连贯以及预设环节的推进,课上得有些急迫、死板。我想对“登高”意象的理解,应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让学生参与进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使课堂更加丰满,有张力。这样在给学生増加知识的同时能够启发思考。

其三,“让学生动起来,跳起来,笑起来”。备课要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备课要求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备课备学生是很关键的。

北师大张秋玲教授说:“语文课堂的结束不是终点,是起点。”她的这句话也正是我从上课中获得的感受:失败的课比成功的课对老师的意义更大。我在语文教学中渐渐的爱上了“语文”,我希望能像曹勇军老师所说的,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痴迷于语文的殉道者;做一个长跑者,学习,听课,反思,不断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