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园地 >> 论文选载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点滴感受
【文章来源:肥东一中】 【发布人:李明艳】 【发布时间:2016-09-29 09:57:17】 【点击率:8880】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一中学(231600张舒

 

摘要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老师高效的教,学生才能高效的学。在良好的循环中师生一起成长。以“从生物圈到细胞”这节课为例,浅谈点滴教学感悟。

 

关键词 课程标准;从生物圈到细胞;有效性

 

   2007年暑假,在安庆参加完新课程培训会后,就踏上了我工作的路程。记得我上第一节课“从生物圈到细胞”,用了两个课时还没有讲完。自己感到容量太大。涉及的知识点太多。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个内容就涉及了有关生物繁衍、运动、发育、反射、免疫等一系列内容。教师生涯的第一节课当然要充分准备,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就安排学生对“资料分析”中的4个实例展开讨论。分成4个小组,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十分热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很兴奋。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学生看似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可实际上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根本说不到核心内容上。讨论许久学生脑海对本节课却没有什么印象,更谈不上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的掌握。一节课下来我感到十分沮丧,也很迷茫。这节课到底该怎么上呢?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可是真的实施起来感觉很矛盾。让学生讨论吧。没有那么多时间,自己讲又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也违背新课标的理念。这种感觉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总是无法很好的解决。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也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感受到新课标的特点。新课标提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注重关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知识的方法,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当做主要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关心甚至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这才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不在犹豫。开始尝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013年,我第三次接高一教学任务,这使我有机会第三次讲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这节课怎么上?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积累了很多经验,过去是紧抓教材几乎不去研究课标。教学就是教教材。现在充分感觉到,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发的指令性文件,它是编写教材、指导教材、课程评价、高考命题的依据。教师应当仔细研读“新课标”,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有了这些体会后,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比如还是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只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并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上的实例完全没有必要展开来讲,只要做到通过几个实例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就可以了。我准备了课件,对每个资料都给出了具体的几个问题,如:草履虫是什么样的生物?人发育的起点在哪?这与细胞有关系吗?等等。这样学生的讨论就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重点,既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起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一节课下来,时间充足,学生积极性很高,知识掌握的也好。

所以,新课标教学确实给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高,知识的拓展,教研水平的提升都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果。作为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更好地领导学生探索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