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园地 >> 论文选载
《荷塘月色》语音教学链接的尝试
【文章来源:肥东一中】 【发布人:李明艳】 【发布时间:2016-09-29 09:58:38】 【点击率:7720】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目前的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强调学生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切入点不够到位,没能真正感知语言文本的魅力,这样学习效果不够明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素质、习得的素质和成长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其中先天素质(信息输入的视敏度、音乐节奏感、深度知觉等)对学习的制约和影响较为显著。审美心理学家认为;审美主体有审美愉悦时,他就会主动探究这种美感所在,以满足这种审美欲望。我们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来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机制逐渐成熟,他们已经具备了对美的事物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判断能力,比如对于节奏明快,内容时尚的流行音乐的亲睐,几乎一听就会,一学就会,自己主动自学,如果能把这种对音乐的痴迷和投入移用到对语言的学习上,那应该是学得轻松,学得快活。从这个思路上创新,语文教学中,可以在语音教学方面开辟一片芳草地,让学生沉浸其中,在领略语言美的过程中主动深入地学习语文。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无论从汉字的形体构造还是声、韵、调的和谐组合,都给我们呈现了许多可供品赏的美感所在。这绝好的教学资源,我们何尝不能充分利用呢?不少人认为英语要重视语音听力理解,事实上很多学生即使花很多时间反复听,英语的语音听力还是不够理想。目前的英语学习热情高涨,很多用人单位对英语的四六级听力测试要求很严格。殊不知,学生对母语的听话能力几乎是空白,却偏偏对英语情有独钟,真是“没有学会走路,却去学跑步”。这样下去,语言学习可谓忘了“亲娘”找“后妈”。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汉语语音听力的理解开始,根据文本的思想内容,从语音的节奏和韵律方面设计相关检测试题,训练学生的语音感知能力。从语音的语调、停顿、重音、韵律的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建构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热情,我们以散文或诗歌为例,意在抛砖引玉,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

下面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尝试设计有关语音教学内容的链接,教学安排如下(45分钟):

(一)、教师讲解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5分钟)(略)

(二)、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明自己喜欢的理由。(10分钟)(配以宁静的《月光》曲)

(三)、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并用多媒体显示听力要求。(10分钟)

1.全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是(悲伤、舒缓、喜悦、平静)

2.划出文中的叠音词,比较叠音词与非叠音词的语用效果,选择2-3例尝试分析。

3.划出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重读的句子和词语。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

4.划出第四自然段的朗读节奏,体会整散句的语音节律和语音效果。

5.荷塘中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的。

6.划出全文首尾呼应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你有何感受。

(四)结合听力要求,再播放一遍朗读磁带。(10分钟)

(五)教师检查学生的听力结果,并作引导解析提示。(10分钟)

1题,全文作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为一个爱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心情苦闷和彷徨,置身于荷糖月色这优美的景色之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难得逍遥的淡淡喜悦,全文在朗读基调上应该是舒缓的平静的,仿佛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再去回味那荷塘中美妙的月色和月色下迷人的荷塘。

2题,这是本文语言运用巧妙的特征之一,教师有意提醒学生,划出文中的叠音词,这些叠音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畅,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这些叠字,声韵搭配往复型出现,使得语音节奏平缓,语音优美动听。如第四自然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层层”的荷叶,“一粒粒”的明珠,“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这些叠音词,形象生动地描摹了事物的情状,语音和语意相伴随,惟妙惟肖,反复咏诵,那美妙的荷塘,诱人的荷叶,醉人的荷香,含情的流水,如仙境般似乎就在眼前,让人留恋忘返。如果换成“曲折”的荷塘,“纵横交错”的荷叶“一些清香,读起来就缺乏原汁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作者叠音词的选择运用可谓独具匠心。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他叠音词稍作分析。

3题,第一自然段奠定全文基调,其中首句是全文的文眼,“颇不宁静”应该重读,因为“不宁静”,何以“得静” ?让作者萌发“寻静”的念头。下面是“寻静”前的情境推测,其中的副词“今晚、忽然、总该、已经”,叠音词“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应该重读,其他文字用叙述性平调朗读,这样朗读的效果便能传递出作者“寻静”的一种“孤独”的淡淡喜悦。第三自然段,作者“得静”后一种超然的思考,整句和散句交替使用,整句句式对称,平仄相对,读起来节奏明快,意韵流畅,语意表达深刻,富有哲理意味,其中的一些形容词、代词和副词,如“我的”“热闹”“冷静”“苍茫”“什么”“自由”“独处”“无边”应该重读,体现作者那种深度的超凡脱俗的思索。

4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群。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讲究多层节奏,是散文的一大特色,这段描写是一个多重句群,每一句的两个或几个分句的音步相等:音步与音步音联(音步是指语音链上的音节划分单位,也即停顿的节奏),分句与分句音联形成音顿律,语音停顿自然和谐。每个音步的音节不等,形成快慢语速有规律相间交替的快慢律。每分句的首字为仄声,尾字为平声,构成“仄—平,仄—平”音韵律,形成平仄律。这段话虽不押韵,但句中的叠音词“曲曲折折”“田田”“层层”“脉脉”,双声词“袅娜”“渺茫”,叠韵词“宛然”形成声韵律,还有同韵有规律地相间交替( yǒu……de……zhèngrú……yòurú……yòurú)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均匀,让人感到韵味无穷。这与朱自清先生锤炼语言形式的技巧是分不开的。汉语的节奏音律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苏联著名诗人吉洪诺夫赞美汉语说:“只有用音乐才能传达出中国语言的声音,只有用音乐才不会把它损伤,从这声音里,可以隐约地听见钢铁的沸腾,猛虎的抵啸,奔流的浩荡。”汉语言的魅力尽显无遗。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利用课文中丰富优美的节奏,可以在语音的审美愉悦中再现作品的全部思想内容,让学生听读和教师讲解互动结合,这样,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会主动探究文本,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5题,荷塘中的月色,可谓清新、淡雅、灵动。作者用一“泻”字这一入声字,节奏铿锵,有动感特质应重读。再用“静静地”修饰,这一叠音词声韵反复延长,更加突出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这段话虽不押韵,但文中的叠音词“薄薄的”“峭楞楞”以及双声词“参差”“班驳”“和谐”的恰当使用,语音和语意相协调相统一,读来让人感觉声情并茂,质感凝重。

6题,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接着便开始作者的“寻静之旅”,“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文章结尾“得静之归”,“我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悄悄地”来到荷塘,“轻轻地”离开荷塘,这如诗如画沁人心脾的静谧的夏夜,作者不忍惊动,这“悄悄”“轻轻”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的心灵获得暂时的超然的洗礼,这超脱姑且把它掩埋心底,“悄悄”释然……全文首尾呼应,终点又回到起点。这其中的两个叠音词的使用,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同时营造出一种宁静、淡雅的环境氛围,读来感觉意味深长。

( 六)从学生的课堂互动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仿佛豁然开朗,很多学生要求把录音再放一遍,好再品味一番这其中的语音特色。教师抓住这一时机,用多媒体投影显示:《我的空中楼阁》、《再别康桥》的听力设计变式练习,让学生先做准备,下次上课师生共同探讨。

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语音教学这一突破口,经常作这样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演示,一改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套路,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效率定会随之提高。

 

 

 

 

 

另附:      《〈荷塘月色〉语音教学链接的尝试》点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多年来,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可谓不胜枚举,精彩分呈。的确,老篇目要教出新体验,又要不为出新而新,尽量做到教得切合学生实际,但却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空白,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是要认真揣摩、下一番功夫的。本文把语音教学的理念运用到教学环节当中,应该说是抓住了散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创新,特别是从语音审美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点拨,教学设计既不乏相关理论支撑也不乏实践操作指导。全文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精髓:

一、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去分析语音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语言教学。汉语言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音、形、义方面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汉语言文字读有四声,抑扬顿挫,它有着绚丽多彩的美学情趣,当它转化为物理意义上的音波时,平面二维的文字立即声情并茂、富有灵性了,审美方式由看变成了听,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语音传递开来,于是声音借助于语言文字美的实体“入于耳”、“答于心”,给听众形成不同风格、不同韵律的美学视野,当听众对听产生了情感反应之时,他也就开始了语言文字的审美活动过程。语文教学如果能从听读方面进行开拓和挖掘,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美的旋律的熏陶中主动生成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语音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从听的方面善于组织语文课堂教学,从语音的节奏、韵律(停顿、语气、语调、重音)方面,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设计教学内容,唤起学生对语音的刺激和感知,再通过语音编码和整合,完成语音知觉。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都离不开语音教学,这是没有问题的。语文教学的“写”应该是指学生能否运用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包括口语的和书面语的,写的只是语言的书面符号,写的内容还是要依赖于语音的组合和选择运用。因此,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音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没能充分发挥语音教学的作用。语音教学的形式大多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和自己朗读课文,而且这种朗读只是流于形式,缺乏语音学理论的指导,收效甚微,久而久之高中学生连朗读习惯也没有了,课堂上教师串讲课文,分析段落大意、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等等,教学形式死板,学生学得被动。

二、用语言审美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去阐释语音教学的使能目标,即学生可以达到和收获的教学效果。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理解不完全是被动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而是有一个主观能动的加工过程。而人们对语言的理解首先通过语音的摄入和收集,然后才能进行信息的加工和整合,语音知觉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音信息在语言理解者的认知系统中获得进一步的加工,由语音刺激再进行语音编码,最后整合语音信息,完成对语音的识别。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构成了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听者的心弦,在语音输入时,听者的听觉器官对说话人的语音形式—声、韵、语气、重音、语流等的快速反应,由此带动思维的快速运转,迅速辨识语句的倒装、省略、残缺、重复,根据话题、语言环境梳理、记忆、理解、品评、体味,从而决定是否吸收或效仿。当蕴涵着丰富人文性、情感性、审美性的文章借助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外在形式恰当地表达,学生倾听时,能诱发审美欲望,语音节奏的韵律美,学生通过听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心灵,扣击他们的情感,还可以开拓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同时还能提高听觉理解力和话语品评力,训练学生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过程。

三、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对一个复杂的语音感知过程,学生学习语言的环境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该加以考虑。时下,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发展阶段还是心理成熟机制来看,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上到一定的台阶,况且多年的语音材料的积累,包括日常的口语交际,语文教科书上大量的语音文本材料,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情趣化的语言学习氛围和情景,开掘和呈现语言学习中的妙趣和韵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来源于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去解决原认知结构中不足的问题,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材料与现有认知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符合时,学习兴趣最大。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学可以从语音教学的问题设置出发,启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作者独特的语言运用技巧,诸如大量叠音词的选用,双声、叠韵词的精当妙用;叙述性语言的朴实、清新、自然;描写性语言的精练、贴切;抒情性语言的委婉、真诚,都给我们提供了语音教学的可利用资源。教师如果能在语音教学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大有帮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语音教学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感知语言美的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学习的最佳功效也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