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园地 >> 论文选载
“素质”和“素养”
【文章来源:肥东一中】 【发布人:李明艳】 【发布时间:2016-10-01 10:36:00】 【点击率:15303】


                     肥东第一中学语文学科部   汪龙存 

    “素质”和“素养”一般情况下,都用作名词,二者虽然有共同的词根“素”,但这两个词的语义和语用效果是不同的,“素质”重心在“质”“素养”重心在“养”。

  1. 意义

     现代汉语字典中,“素”的解释有以下条目:①本色、白色(素服)②颜色单纯,不艳丽(素净)③蔬菜类食物(跟“荤”相对,吃素)④本来的,原有的(素质)⑤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元素、维生素)⑥平素一向,用作副词(素不相识),现代汉语中“质”的义项有①性质、本质(实质、变质)②质量(质量并重)③物质(杂质)④朴素、单纯(质朴)。取“本来的,原有的”之“素”,“性质、本质”之“质”,这样两个语素组合成一个词“素质”,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方面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

  2. 辨析

    “素质”是人或物先天具有的特质,是有机体本能的一种反映和体现,是由有机体的内部因素决定的,素质如何,是根据母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并只能在母腹中孕育而成。而“素养”则是指根本性物质的培养、抚育,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养”应是“培养” “抚育”“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加精力或恢复健康的意思”,“素养”应是主谓式合成词,而“素质”应是偏正式合成词。看似相近,其语义差别较大,因此在语用选择和语用效果上也就有所不同,当下大谈“素质教育”,从语义上分析,应该是讲不通的,“素质”与生俱来,岂能教育而为之?但语用上又是能说得过去的,这是“素质”意义的引申和超越使用,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意在提高素质,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一定的素养,这便是教育的精髓和实质。“素质”为“素养”的提高提供前提和条件,“素养”则是“素质”提高的结果和体现,“素质”高,培养的潜力就大,成才的机率便高,“素养”也就随之而提升。在语用中,我们常用“素质教育”而不说“素养教育”,“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结果,是一种教育效果的折射和反映,实现“素质”到“素养”的转化,靠的是可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二者互为因果关系,有时,人们往往误认为“素质”和“素养”是近义词,可以随便替换换用。其实不然。

    三、练习检测: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A、素质                    B、素养

    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先天           对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影响。

    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              

    作家的文学              是在长期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形成的。

    一种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认为:作文           强调作文是一种主体多元化      

                   与修养的综合体现。

    参考答案:①B A

    (此文发表在《语文学习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