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改实践
从文字中“咂摸”出隽永秋味
【文章来源: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1-12-08 09:41:52.000】 【点击率:6088】

编者按:

125下午第二节课,副校长宣沫上示范课《故都的秋》,校长周品芳、教科室主任王世凯、语文学科部负责人宣之荣、李英及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课后,宣沫就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语文教师褚维新、方文宏、李英等在评议中,高度评价宣沫的示范课:磅礴大气有深度,特别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给全校语文教师做出示范。

 



 

从文字中“咂摸”出隽永秋味

——听宣沫老师示范课《故都的秋》有感

语文学科部   韦岩花

 

125下午,一个冬日的午后,梧桐叶落满校园,我们在1号楼多媒体教室聆听了宣沫老师执教的示范课《故都的秋》,在师生对文字的极致品赏中,浓郁的秋思和情致弥漫开来,正所谓“文字煮酒诗烹茶,共君一醉一陶然”。

    一直觉得语文学习应该是种“慢生活”,师生共同在对文字的细察慢品中,觉出文章的香醇古雅 、情美意浓。而《故都的秋》这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无非是以意象为抓手,品赏五幅秋景图,感受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只停留在文字表层,如蜻蜓点水般分析二三字句,给学生留下的是轻、浅、淡、薄的印象,一节课下来,对于郁达夫其文其人,始终未真正进入,而只在外围观景。

其实散文的美和情皆蕴于文字之中,如顽石抱璞玉,我们须研、凿、切、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得见那一汪清透;如野菜坚果,非切细、揉碎、嚼透、炒熟或掰开、敲散、烘烤、煎炸而不能品出其真香至味。

宣老师的这一节课淡如秋花,静如秋叶,朗如秋山,明如秋水。朴素大美,平淡真味。他以文人情怀去解读“文人之秋”,从寻常的文字中“咂摸”出不尽的情味。恰如好酒只呷一口,好茶只饮半盏,肥蟹半螯已尝秋之富饶,骆驼一瞥已阅尽秋之沧桑。宣老师这一节课只抓住文中的三句话,层层探幽,反复品赏,读出了故都之秋的真味。

一,抓文髓,初感秋味。

一开课,宣老师即直抵文心,他以文中“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这一句话为切入点,并板书中心词:“文人”、“秋”,明示了教学重点,即从“秋”中体察“文人”独特的审美心态。接着他问:“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学生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打开思路,纵观古今,列举分析写秋的诗文,并进行分类分析。这样一来,给感性的散文学习奠定了一个博厚理性的“文人之秋”的文化背景,高屋建瓴,使教学一开始便脱离琐碎、立意高远、格调不俗。

二、析对比,浅尝秋味。

宣老师教学的第二步是抓住“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分析感受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这一组典型意象的对比,正是“文人”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最形象的感受,也是文中最古雅漂亮的一个句子,滋味浓郁,令人读罢无尽回味。

三、品文眼,深察秋味。

教学的主体环节是对文章的基调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细致深透的玩味赏析,不仅咂摸出隽永的秋味,更触摸到深挚的文人情怀。在对这一句的品味中,宣老师通过一换一倒一删一辨,引导学生从文字的细微变化中体察表达效果的不同,真切地感受郁达夫的秋之情怀。他先问:能否把“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换成“来得清、静、悲凉”?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前一句更有节奏感,更具抒情性,给人细品秋味的感觉。宣老师又问:能否将此三词顺序颠倒?学生认为此三词由客观到主观,由外到内,有层递性,不可颠倒。宣老师再问:将“可是啊”的“啊”字去掉好不好?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到“啊”字舒缓了音节,是亲历之后由衷而发的感叹。在体味这个字所包含的深挚情感时,宣老师特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人们喝过好酒后,一番咂摸发出的感叹来类比,使课堂妙趣横生,滋味醇厚。这一环节的第四问把学生思维向纵深引进,同时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关照。问题是:“特别地”是副词还是形容词?它是修饰“来”还是修饰“清、静、悲凉”的?本文到底写的是秋的特点还是秋来时的状态?这样精心独特的提问,使学生从无疑处生疑,深入文本,沉潜到文字的深海里去探索,使思维脱离了浅层。课堂妙在对于学生的茫然与疑惑,教师没有直接作答以求完美收梢,而是让学生带着茫然课后继续思索玩赏,从而为下节课预设了精彩。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所言:“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这也许正是本节课教学滋味的隽永之所在吧。

散文教学乃至一切文学作品教学的核心和本质都是语言文字解读。宣老师的这一节课,以 “素读文字”的本真教学方式,还原出散文教学的真面目。给我们语文教学须“返璞归真”的有益启示。这一堂课,我们饮文字的酽茶,漫看文字的秋花一朵一朵缓缓开放,心里漾溢的是悠长的好滋味和不尽的美感。《故都的秋》,真好。

(教科室供稿)